国家所需,科研所向
师生所需,工作所向
——科研管理部推进作风建设工作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这是学校对机关部门的要求,也是科研管理部作风建设一直对照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近年来,科研管理部不断提高工作站位,强化主动服务,加强协同组织,多措并举持续推进部门作风建设,以实际担当作为推动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提高工作站位 强化服务意识
“首问有责、件件落实、创新协同、追求卓越,这是我们推进落实首问负责制的工作要求。”科研管理部负责人在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推进会上介绍。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工作站位。结合科研工作,部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点开展学习和讨论,明确使命和责任。开展“党员代表深入谈体会”活动,引导每一位党员同志结合工作进行学习,思考回答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提高工作站位,激发担当作为。
完善制度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全面制修订部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规范和纪律。结合“三定”试点单位工作,进一步厘清岗位职责,强化A岗主责,夯实B岗协同补位,避免工作缺位办事不畅情况。开展科室内、科室间和全部门的多方面研讨交流,推进研究型科研管理与服务。结合年度工作要点和重点紧急任务,形成重要事项提醒清单和交叉工作清单,加强跟踪督办。强化OA流程闭环管理,做到首问有责,件件落实。持续推进部门全员“为师生办实事”,2021年形成42项实事清单,2022年形成35项实事清单,涵盖系统建设、政策宣贯、流程梳理、节点提醒、跨校区交流等,积极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制作业务流程图,梳理常见问题、常用文件模板和注意事项等,设计印制宣传折页,增加公众号横向业务模块,做好最后一公里服务。
强化主动服务 提升服务效能
2022年,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数和获批数、人才类和重大重点类项目上实现了全方位突破,学校荣获“2016-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先进依托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全校动员、挖掘潜力、校院协同、齐心协力、主动服务、精准指导,这是我们推进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科研管理部负责人介绍。
强化主动服务,加强精准指导。一是提前谋划。提前制定工作方案,整理分析数据,针对不同学院特点和情况开展针对性调研和动员,排模申报意向,激发科研人员主动性。二是积极对接。协同各学院、各附属医院加强重大科研项目、成果和平台的培育、组织和凝练,针对项目、人才、奖项的不同特点邀请专家介绍经验和要点指导,提高申报质量。三是主动服务。根据项目指南整理并制作“科研诚信”与“申请条件”等重点注意事项的动画短片,以丰富的形式和便捷的途径帮助科研人员了解最新指南内容。四是精准指导。做好培育、申报、评审和答辩等全过程的跟踪辅导和服务,提高申报质量和答辩质量。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以服务师生为根本,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持续推进“培育、管理、服务、统计”一体化科研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每周信息化建设推进会机制。完成系统换代升级,解决浏览器兼容痼疾。完成多系统集成,形成统一科研管理门户。推进科管和财务系统对接,实现从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线上管理和服务。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研发项目等管理服务需求,上线项目分级管理、批量处理等个性化管理功能,让师生“少跑路、少费心、用舒心”,不断提升教师使用体验和服务效能。
加强协同组织 科研提质增效
2022年,学校新增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实验室5个,实现了我校理工医类省部级平台全覆盖,5项成果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多项成果发表于《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我们要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主动布局建设大平台,加强有组织科研,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集聚力量持续开展攻关,当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科研管理部负责人强调。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和完善科研基地平台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构建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全创新链布局体系,充分发挥重点基地平台有组织科研载体作用。新增获批建设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2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牵头建设的海洋领域唯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以及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国家细胞转化资源库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加强协同组织,推进工作提质增效。协同同济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同济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同济技术转移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获批自主智能国家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上海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两个成果转化平台。科管部、人事处联动,组织开展各类人才项目申报,取得可喜成绩。配合校团委组织“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项目申报,2021年、2022年计划获批数均位列上海高校第一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研管理部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持续打造过硬作风,聚焦推动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同济力量”。
(内容来源:科研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