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党员党性修养与文化自信,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7月1日下午,同济大学机关第二十六党支部(档案馆)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以史为鉴,以美为媒——迎七一主题党日”活动。支部党员先后走进上海市红色教育基地三山会馆,以及“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主题展览,在红色历史与建筑美学的交融中,追寻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下午2时,支部党员准时抵达三山会馆。全体党员在会馆内面对党旗进行了宣誓,重温入党誓词。
作为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会馆建筑,这里不仅是沪上闽商文化的见证,更是上海工人运动的重要历史地标——1927年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期间,三山会馆曾是工人纠察队的指挥中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解放的热血岁月。
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中,党员们依次参观“会馆溯源”“商帮文化”“红色记忆”等展区。青砖黛瓦的古建筑内,泛黄的历史照片、斑驳的旧船票、锈迹斑斑的铁锚,无声诉说着上海开埠后商业繁荣与工人抗争的交织往事。
结束了三山会馆的红色之旅,党员们步行10分钟抵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启“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主题展览的参观。作为同济大学名誉博士、名誉教授,贝聿铭先生以“现代建筑的最后一位大师”闻名世界,其作品既承载东方美学的哲思,又彰显时代创新的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发展、文化繁荣的历程深度共鸣。
展览以“人生如建筑”为叙事主线,通过300余件珍贵手稿、建筑模型、影像资料及场景复原,完整呈现贝聿铭国际建筑巨匠的传奇人生。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片石假山”到香港中银大厦的“竹节造型”,从卢浮宫金字塔的“几何对话”到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文明交融”,每一件展品都凝聚着贝聿铭对“传统与现代”“功能与艺术”的深刻思考。
三山会馆的历史告诉我们,红色政权来之不易;贝聿铭的建筑告诉我们,文化自信需要创新表达。作为档案人,我们既要当好‘历史守护者’,深挖校史中的红色资源;也要做好‘文化传播者’,用档案讲活同济故事,以高质量服务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将红色教育与文化浸润深度融合,既是一次对革命历史的致敬,也是一场与建筑大师的跨时空对话。党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从历史与艺术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动力,在档案保管、编研、服务中践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使命,围绕学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服务于学校改革和发展大局,积极探索档案育人工作的新方式。 (同济大学机关党委第二十六党支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