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 协同 创新
——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推进作风建设工作
2018年12月,由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科学中心”)揭牌成立。四年以来,科学中心秉承“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责任担当,主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立足人工智能重大前沿科学难题,汇聚上海市和全球优势力量,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潜心开展科研攻关,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研究设施和若干个研发平台,为上海市建设成为人工智能高地不断贡献“同济方案”和“同济智慧”。
砥砺拼搏 勇毅前行
“面对激烈竞争的态势,不进则退,慢进也退。唯有拼搏,方能致远,全力以赴,只争朝夕,这就是科学中心的工作理念和工作要求。”科学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四年以来,科学中心埋头拼搏、攻坚克难,科学研究、设施平台、研发团队、人才培养、交叉学科等各方面建设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每一个方面的进展和成绩既得益于校内外各方的大力支持,也来源于科学中心团队迎难而上的拼搏和努力。
2022年10月8日,在教育部和上海市大力支持下,无人系统多体协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会在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设施一期建设项目启动。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同济大学牵头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人工智能原创理论突破和关键技术验证的重要实验装置。2019年初,科学中心就成立了大设施筹备工作小组。两年多以来,工作小组在逸夫楼206、衷和楼1201、张江人工智能岛17号楼度过了许多节假日、周末和挑灯夜战。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工作小组克服重重困难,确保每天在线协作16小时以上。盛夏酷暑之际,工作小组勇战高温,逐一勘测十多个待选地块,确保地形地貌与设施的科学目标和工程目标相匹配。从调研、咨询到设计,工作小组在数千页的工作文档基础上最终形成近30万字、600页的设施建议方案,在全国数百家单位中脱颖而出,顺利通过第一轮答辩。第二轮答辩正值2021年元宵佳节,工作小组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奋战到答辩前最后一刻,最终顺利通过,无人系统多体协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列入了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新增项目预备库。设施将催生无人系统的中国原创科学思想,探索科技无人区,支撑无人系统核心共性技术突破,推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创新发展。
科学中心成立以来,主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已经先后获批建设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首批)、自主智能无人系统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上海市自主智能无人系统重点实验室、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综合实验基地、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等基地平台,获批上海市人工智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科技部人工智能2030等重大项目,获批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等,成为了人工智能研究的国家队和排头兵。
协同交叉 赋能增效
“强化学科交叉,促进协同创新,建设高端的人工智能交叉研究平台,这是科学中心建设的关键路径,也是学校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促进学科整体提升的战略部署。”科学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科学中心成立以来,始终牢牢抓住“协同交叉”发展关键,积极探索学科交叉模式和途径,主动谋划落实协同交叉任务,在推动自身建设发展的同时不断为学校学科发展赋能增效。
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共同促进创新人才培养。2022年8月21日至26日,高校学生人工智能训练营(同济大学)在线举办,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科学、控制、信息、通讯、土木、交通、机械等20多个专业、来自全国36所高校的183名学员参加。来自阿里巴巴达摩院、百度、科大讯飞、商汤科技、西门子、药明康德等企业的专家与高校教师通力合作,全程指导学员,学员深感获益良多。科学中心协调电信、经管、交通、医学、土木、设计创意等多学院参与,组织开设了向全校研究生开放的《人工智能导论》公选课。获批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点,首届近百位博士生已于2022年9月入学,依托张江人工智能岛科研基地实行集中培养,并与周边头部企业(IBM、微软、阿里等)产生融合,形成学科交叉和产研学的培养新模式。联合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推出“人工智能微专业”,探索科教融合、产教协同的人工智能一流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协同、交叉融合为学校学科发展赋能增效。科学中心走进土木、交通、环境、力学、海洋、电信、艺术与传媒、外国语等各学院,开展学科交叉交流座谈,对接各学科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的需求,就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诸多共识。与电信、交通、医学、土木、物理、设计创意、人文经管等学科全方位协同,开设“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示范项目”、“人工智能系列讲座”、“彰武论坛”、人工智能“科普基地”等,构建立体式学术交流和协同网络,为全校师生提供人工智能基础及应用研究交流平台与见习基地,也为政府、社会、企业、大中小学生新建或重塑人工智能理念与知识图谱,受益人数累计近万。联合杨浦区获批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协同申报获批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支撑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战略并制定《上海市新城数字化转型规划建设导引》等条例法规,积极参与上海市组织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多个国际重大会议并邀请顶级专家为上海市建言献策。
创新发展 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我们聚焦人工智能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瓶颈性关键技术,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更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为高水平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科学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科学中心成立以来,以强烈的使命感和担当,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体制,汇聚一流人才,开展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了“踏实沉潜、钩深致远、追求卓越、创新引领”的学术文化,打造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试验田”。
破除学科壁垒,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到交叉学科建设。牵头组织数学、物理、化学、材料、软件、信息与通信、微电子、控制、计算机、哲学、法学、管理、航力、汽车、交通等各学科开展多轮讨论,编写形成“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建设方案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一流学科培优建设方案并上报教育部,推进以交叉为特色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建设。联合上海四所高校,率先建设上海市“智能科学与技术”高峰学科,来自五所高校100余名高水平科研人员形成了10余支学术团队,开展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和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
推进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面向未来的引领性创新性人才。向教育部争取独立的博士生培养名额,探索交叉博士生集中培养机制,以激发学生们的交叉创新能力。创建公益性人工智能暑期学校,创新授课模式,设计名师讲堂、名企参访、课题研究等多个模块,邀请全球院士专家和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头部企业专家授课和联合指导课题,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研发和制造端,与产业一线人员开展互动,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边界”。
坚持面向国家和地方战略,开展有组织科研。建立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大团队协同攻关与PI独立创新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聘请29位国内外院士、专家担任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保障科学中心发展方向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围绕基础理论及关键核心技术,以重大任务为牵引,以重大平台为支撑,汇聚了40余个校内交叉团队开展集中攻关。设立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示范专项,两期投入1300万元,有组织地开展人工智能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服务产业方面,科学中心积极开展政校、校企合作,支撑上海一网统管、智能港口、大型基础设施智能检测等工作,推动数字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建造等产业变革。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科学中心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拼搏、协同、创新”三原色,持续奔跑奋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肩负起科技创新使命责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同济力量”。
(内容来源: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